第二篇 盛世欢筵:权杖的游戏(155) 关于姚崇的应变,留传有不少故事,什么'死姚崇算计活张说’,讲得活灵活现,但真正比较靠谱的,还是他整治蝗灾的事迹。 这个事情简单说,就是中原地区发生蝗灾,姚崇力排众议,组织杀灭蝗虫,缓解了灾情。 图片 怎么灭蝗还要力排众议?因为古人对自然灾害不了解,认为是'天谴’。老天爷生气是不能抗拒的,只能祈祷啊、自我检讨啊这样子,扑杀蝗虫,那是逆天的事,不能干。 当然,有迷信的就有不迷信的,中国文化历来有'听天命’、'尽人事’两个传统,尤其姚崇这样办实事的人,他提出一些...
关于姚崇的应变,留传有不少故事,什么'死姚崇算计活张说’,讲得活灵活现,但真正比较靠谱的,还是他整治蝗灾的事迹。
这个事情简单说,就是中原地区发生蝗灾,姚崇力排众议,组织杀灭蝗虫,缓解了灾情。
图片
怎么灭蝗还要力排众议?因为古人对自然灾害不了解,认为是'天谴’。老天爷生气是不能抗拒的,只能祈祷啊、自我检讨啊这样子,扑杀蝗虫,那是逆天的事,不能干。
当然,有迷信的就有不迷信的,中国文化历来有'听天命’、'尽人事’两个传统,尤其姚崇这样办实事的人,他提出一些很有说服力的观点、推出一些很有力的举措,最大程度减轻了灾情。
他主要干了三件事:
一是说服领导,统一思想。
先是说服皇上。当时李隆基找他,说你要灭蝗,外面很多人反对,是什么个情况?他赶紧汇报当前的严峻形势,然后说:“陛下好生恶杀,此事请不烦出敕,乞容臣出牒处分。若除不得,臣在身官爵,并请消除。”
面对老天,第一责任人是天子,姚崇的意思:这事皇上您先不要出头,一切由我来办,到时候办得不好,把我一撸到底,也算对老天爷有个交代。古代有天灾,大臣代皇上受罪也是可以的,所以姚崇这个方案'上许之’,被批准了。
然后是做同事的工作。当时卢怀慎有点不同意见,说'蝗是天灾,岂可制以人事?外议戚以为非。又杀虫太多,有伤和气。’
姚崇答复:现在蝗灾这么严重,虫不能杀,'山东百姓,岂宜饿杀?’而且这事我已禀报皇上,如果真有什么祸害,由我一人承担,你就不要再提不同意见了。
搞定中央,还要说服地方。当时不但一般百姓'皆烧香礼拜,设祭祈恩,眼看食苗,手不敢近’,连汴州(开封)刺史倪若水都抗拒命令,说这玩意是天灾,'自宜修德’,不要搞什么灭蝗运动。姚崇听到报告大怒,下达正式公文:'古之良守,蝗虫避境,若其修德可免,彼岂无德致然!今坐看食苗,何忍不救,因以饥馑,将何自安?幸勿迟回,自招悔吝。’
姚崇这逻辑学还挺好,上来就提出一个悖论:古代是有传说,德行高的地方官,蝗虫不上他管的地方去,那么我问你,修德可以免灾,有灾又说明无德,到底该怎么解释?你现在不听指挥,光坐在家里修德,到时候免不了灾、饿死了人,可别怪我翻脸!倪若水收到文书,无话可说,'乃不敢违’,老老实实开始灭蝗。
他干第二件事,是组织具体扑杀。
这个比较简单,无非火灭土埋:'夜中设火,火边掘坑,且焚且瘗(yì)’。光倪若水一处,'获蝗一十四万石,投汴渠流下者不可胜纪。’
第三件事是抓落实。'敕委使者详察州县捕蝗勤惰者,各以名闻。’用现在话说,就是把灭蝗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,中央派出工作组,巡察落实。
这次蝗灾持续两年,从开元三年(715)到开元四年,因为处置及时,第一年'田收有获,人不甚饥’,第二年坚持灭蝗,'连岁蝗灾,不至大饥。’可以说挽救了千万生命。
从灭蝗这个例子,很可以看出姚崇的执政风格:第一叫吃饱饭是硬道理。执政要有个目标,有的务虚、高大上,有的务实、接地气。宰相传统上他的任务是'调和阴阳’,卢怀慎谈'和气’、倪若水讲'修德’,都是这个意思。务虚本身没错,没有革命的理论,就没有革命的实践。但几千年历史,又有几次革命的理论?大多数时候,无非吃饱穿暖、天下太平,最需要的,是踏实做事、解决具体问题的人。
第二叫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。蝗虫来了,你可以烧香,也可以烧虫,哪个有效果?烧香有没有效果不知道,但麦苗啃光了,老百姓没收成姚崇是知道的;杀虫老天爷会不会生气不知道,但没收成要饿死人,姚崇是知道的。其实不光他知道,更早以前人们也知道。姚崇说服李隆基、卢怀慎,举了不少例子,从《诗经》说起,一直说到前朝北魏,概括起来一句话:人命最重要,虫子该杀就杀。
这两条总结起来四个字:实事求是。客观世界在变,人也要跟着变才行,姚崇批评反对灭蝗的人:'庸儒执文,不识通变。凡事有违经而合道者,亦有反道而适权者。’
在他眼里,'经书’不是绝对权威,'天道’亦非一成不变,从这个角度,变是优点。齐浣说他施政'随复更之’、是'救时之相’,难怪他要投笔大喜,因为及时修订政策、挽救时弊,这样的人'岂易得乎?’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